原標題:老牌美食街 分類有新招兒
餐館負責人在店裡懸挂起垃圾分類示意圖。
一家西餐館的后廚內,分類垃圾桶齊備。
胡大餐館負責人郭冬演示餐余油水分離裝置的使用方法。
每天下午,餐館的垃圾會在指定點位集中,由東城環衛負責清運。
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備受矚目。繼南鑼鼓巷成為全國首個引導游客開展垃圾分類的特色商業街區后,東城區城管委透露,簋街、前門、王府井也將成為新的垃圾分類試點商業街區,探索適合各自的垃圾分類模式。12月19日,記者隨北新橋街道辦事處及相關部門的負責人來到簋街,對這條老牌美食街的垃圾分類情況進行了實地探訪。
細節控
分類名目抬眼見 家家都有四色桶
臨近元旦,選擇在簋街聚餐、聚會的市民增多,從街面上的熱鬧程度就可見一斑。北新橋街道辦事處及相關部門的“兩節”前綜合執法檢查為期兩周,12月19日是這次行動的最后一日,當天下午,記者跟隨執法人員走訪調查簋街各餐館的垃圾分類情況。
“垃圾分類不是那麼簡單的,我也在慢慢熟悉。”在一家炸雞店門前,商戶一邊說,一邊把一塊小黑板挂在了玻璃門上。小黑板的正面寫著“正常營業”4個大字,背面貼有一張垃圾分類詳細示意圖。剩菜、玻璃瓶、廢燈泡、包裝袋等“雜七雜八”的垃圾該怎麼分類,隻要參照綠、藍、紅、灰4種顏色就一目了然。商戶在用餐區域打掃衛生時,抬眼就能隨時“復習”。這名商戶說,這張圖上標注的垃圾分類方式,是依照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要求制作的,“我先提前做好准備,別等正式實施了還分錯抓瞎。”
一進門,城管執法人員、簋街管理服務中心主任謝澤明和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畢成龍直奔后廚。記者看到,這家炸雞店的后廚空間雖不大,但有標識的四色垃圾桶合理安置其中,為防止油污滴漏,每個垃圾桶內都套上了袋子。從細節上看,在處理餐廚垃圾時,商戶做得還比較到位。
離開了這家炸雞店,執法檢查人員隨后又去了另外幾家餐館。記者注意到,在被檢查到的餐館中,后廚垃圾桶的設置基本相仿,隻不過根據各家餐館的經營特性,備用的垃圾桶有所區別。比如,一些特色小吃店裡,包裝袋、餐巾紙消耗量大,商戶就會在店裡特意多備一個裝“其他垃圾”的垃圾桶﹔而較大的餐館,則多備了幾個餐廚垃圾桶。商戶們感慨,簋街的垃圾分類狀況一年一個變化,從過去的滿街油污到后來的垃圾進桶,再到現在的垃圾分類嚴格要求,這條街的環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都很支持,現在不是也強調特色經營麼,如果最基本的衛生都保障不了,那特色還怎麼搞?”
謝澤明告訴記者,在引導商戶自覺垃圾分類的過程中,正確規范使用垃圾桶是一項最基本的要求。餐館的垃圾桶應該用什麼型號,簋街管理服務中心根據相關部門要求多次進行傳達,商戶們都很配合,自行配置了符合標准的分類垃圾桶。在綜合執法檢查、專項檢查、抽查等各類形式的監督工作中,仍使用過去那些混裝垃圾桶、無蓋垃圾桶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少了。
執法嚴
地毯式檢查 “錯”與“誤”分明
據了解,此次綜合執法檢查行動為期兩周,除了要排除各類安全隱患外,在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前的過渡期,簋街各餐館的垃圾分類情況更成為檢查工作的重中之重。
謝澤明說,此次綜合執法檢查工作是一次“地毯式”的行動,簋街沿途涉及的經營門店大約270家,其中120家餐館都在此次行動的范圍內。綜合執法檢查過程中,與垃圾分類相關的監督部門包括簋街管理服務中心、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北新橋街道城管執法隊以及簋街商會。簋街商會雖然屬於商戶自治組織,但在行動中發揮了重要的協調作用。
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畢成龍介紹說,經初步統計,在為期兩周的綜合執法檢查行動中,共有10家餐館負責人被城管執法部門約談,這些餐館的主要問題是硬件措施不到位、垃圾分類有明顯錯誤、分類意識不強等問題。
“指導為主,警告為輔,以罰作保障。”畢成龍說,目前與垃圾分類相關的執法檢查依據,除了現行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外,還包括《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意見》《東城區餐廚垃圾規范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等。在執法檢查過程中,首先要看餐館的垃圾桶設置是否規范,其次要關注垃圾分類效果,各類垃圾是否扔對了,不能隻注重形式。最后,要查看各家垃圾分類清運的“三聯單”,証實垃圾清運符合流程。對於新開業的餐館,還要監督其簽訂餐廚垃圾清運合同。
城管執法部門在綜合執法檢查過程中,會對垃圾分類操作不夠規范的餐館採取約談餐企負責人,甚至開出罰單等措施。記者發現,在現階段的綜合執法檢查過程中,關於垃圾分類“錯”與“誤”的判斷,是相當分明的。一些餐館已經實行了垃圾分類,但偶爾會把雞蛋殼誤判為其他垃圾,或把大棒骨扔進了餐廚垃圾桶。
畢成龍說,蛋殼、骨頭這些垃圾原本就是垃圾分類初期最容易被搞混的東西,雖然發現這些垃圾被誤投,卻不意味著餐館經營者沒有垃圾分類意識,執法部門不會以處罰的形式打消他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甚至不會上升到警告階段,而是耐心指導,避免再出錯。“是根本沒分類,還是誤投了,其實一目了然,對於明顯沒有垃圾分類意識的餐館,城管執法部門會按照警告、約談、處罰的辦法依次升格。”
有特色
硬件設施標識到位 油水分離裝置給力
“如果我們不能以身作則,要求其他商會成員做好垃圾分類是沒有說服力的。”郭冬是胡大餐館的負責人,同時,也是簋街自治組織簋街商會的監事長,對於垃圾分類,他的感觸很深。
胡大餐館1999年便在簋街扎根,到現在整條街上已有4家分店,郭冬粗略統計,“胡大”的客流總量高峰時每天可達六七千人,產生的餐廚垃圾總量每日平均能達到30桶,做好垃圾分類並不容易。在此次綜合執法檢查過程中,一位負責垃圾清運的環衛工告訴記者,要說整條街上垃圾分類哪家餐館做得好,胡大餐館“榜上有名”。
分析其中原因,郭冬總結說,餐館除了要對員工定期進行垃圾分類的培訓,更重要的是店內的硬件設施、垃圾分類標識必須到位,這樣通過實踐,才能一遍遍強化記憶,避免死記硬背讓培訓效果打折扣。
12月19日下午,記者隨郭冬來到了胡大餐館三分店,在餐館后廚記者看到,除了四色的分類垃圾桶,店裡還多了一件四方形的金屬裝置,凡是客人吃剩的食物殘渣,都要先放在上面整理,之后才能進入垃圾桶。
郭冬說,這是餐余油水分離裝置,用來分離食物殘渣中的油污。從簋街的特色來看,整條街上川菜系佔了很大比重,麻辣小龍蝦、串串、火鍋等,這些食物的烹制會用到大量的輔料,還會產生不少油污,這裡的餐廚垃圾原本會比其他地方更難處理。
早在2012年,胡大餐館研發了餐余油水分離裝置。郭冬回憶說,當時主要是為了餐廚垃圾清運方便,因為油量過大的餐廚垃圾會很重,光是垃圾桶就不知拖壞了多少個,工作人員身上、大街上弄得滿是油污,這個“痛點”一直都困擾著他們。后來,通過餐余油水分離裝置的處理,食物殘渣中的油污可以過濾掉50%以上。“當時的垃圾分類意識還不是很強,現在結合著垃圾分類要求,這一裝置已經改良到了第4個版本。”
在走訪其他餐館時,記者發現,有的餐館也用上了相同或類似的裝置。郭冬說,簋街商會其他成員單位的負責人來店裡參觀交流時,大家都看好餐余油水分離裝置,見此情況,他毫無保留地把供貨商的電話分享給了大家,“把這當做什麼商業機密就太上綱上線了,在垃圾分類方面,隻有大家一起獻策才能做好,做出屬於簋街的特色。”
效果好
運垃圾用上微信群
到點兒清運不滯留
措施不錯,效果如何呢?為了進一步求証垃圾分類效果,記者一直守候到了當天傍晚時分。下午5點,簋街西口南側便道上熱鬧起來了,周邊餐館的后廚人員將一個個垃圾桶搬運出來,在便道上整齊碼成兩排,這些垃圾桶上都標注著“其他垃圾”字樣。不多時,垃圾清運車開到了現場,車上的兩名環衛工開始忙著將垃圾桶內的垃圾倒入車內。在2017年簋街改造以前,這樣有序的場景是不多見的。曾經,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記者曾目擊過垃圾被散亂堆放在便道、自行車道上,滿地的油污散發著陣陣異味。
謝澤明回憶起那段時光時說,從2017年年底簋街開始整治后,簋街的垃圾清運環節規范了很多。這條街最主要的垃圾類型分為兩種,一種是餐廚垃圾,另一種是其他垃圾,這兩種垃圾現在嚴格分類,由不同的環衛車分別清運。不僅如此,在清運過程中也增加了“待清運的垃圾嚴禁下便道”的要求。
“垃圾車什麼時候來,我們看微信群裡的通知,然后提前把桶搬出來。”一位餐館負責人說,沿街各家餐館和東城環衛的環衛師傅們建了一個微信群,環衛車什麼時候到,在微信群裡能夠第一時間知道,這樣垃圾桶滯留在街面上的時間就相應地減少了。
當晚10點以后,記者在簋街繼續探訪。與下午相比,路面上環衛車出現的頻率高了很多。一位環衛工告訴記者,環衛車的密度安排,與簋街的用餐高峰時段匹配,晚間客流較大,所以,晚間的清運次數會更多。從晚上10點至凌晨5點,他會開著環衛車數次往返於簋街與垃圾清運點之間,沿街餐館的垃圾桶隨時發現隨時清運。
要成為新的垃圾分類試點商業街區,簋街與前門、王府井相比,面臨著更多細節難題要一一攻克。“你看這是餐館,后面就是居民院落。”謝澤明說,簋街及周邊區域住著不少居民,這裡是餐館、居民、游客三種人群的交集地帶,三者的垃圾分類意識尚參差不齊。和其他三個商業街區相比,簋街的餐飲企業和居民區交集較多,整條簋街上居民院、居民樓及辦公樓多達百處。
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主任任泰山說,簋街沿街餐館的垃圾分類工作持續至今,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垃圾分類工作落實情況是比較好的,但仍存在提升的空間。現階段,北新橋街道辦事處對簋街的垃圾分類工作,正以三大舉措不斷推進:首先,要求沿街餐館百分之百簽訂餐廚垃圾清運合同﹔其次,要求尚未完善垃圾分類硬件設施的餐館盡快完善﹔最后,要求餐館做好源頭分類。以上措施大多是對餐館的約束,對居民、游客則更多採用宣傳、引導的方式。
記者看到,簋街很多餐館內外,都增加了垃圾分類宣傳示意圖以及“光盤行動”、減少一次性餐具使用等宣傳標語。任泰山說,簋街每年的游客數可達到500萬人次,如今,簋街的餐館同樣也成為了垃圾分類的重要宣傳陣地,通過不斷宣傳,讓垃圾分類成為一種潛意識深入人心。無論是餐飲企業、居民還是游客,隻有大家都開始關心垃圾分類,這項工作的推進才會事半功倍。本報記者 景一鳴 文並攝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