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核算改革:提升经济“科技含金量”
本报记者 丁蕾报道
7月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关于改革研发支出核算方法、修订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公告。国家统计局称,根据联合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改革研发支出核算方法,能够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不再作为中间消耗,而是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根据新的核算方法,国家统计局修订了1952年以来的GDP数据。
修订后的数据显示,核算方法改革后,各年GDP相应增加,但GDP增长速度变化不大。其中,修订后2013年、2014年、2015年,中国GDP数据分别为595244亿元、643974亿元、685506亿元,分别较修订前增加7226亿元、8064亿元、8798亿元。扣除价格影响后,2015年GDP实际增长速度提高0.04个百分点。
与创新发展相契合
此次改革核算方法、修订数据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体现创新科技研发在经济增长中的价值。
按照统计局的公告,国家统计局按照联合国等五大国际组织联合颁布的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国民账户体系2008》(2008年SNA),改革研发支出核算方法,将能够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不再作为中间消耗,而是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新的核算方法将过去在中间步骤中一些研发成本排除在统计之外,减少计算了部分研发成本,并进行重估。所以由于成本减少,整体GDP规模有所增加。这也是为了鼓励企业进行一些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经济增长也会增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肖鹞飞则认为,依照此种核算方法,一些科技研发与创新类的新经济活动是不在统计范围内的,现在要纳入到统计范围内。原来这些新兴的经济活动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不大,所以是否加入进统计当中,影响非常小。现在正是由于科技研发与创新类经济活动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才将其纳入统计。他举例道,“最早将新经济数据纳入统计的是英国,当时英国首次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GDP的统计中。由于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处于各产业中较为领先的地位,所以对GDP的影响也很大。”
核算标准的改变,正说明了科技研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科技研发越来越重要,这是以后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一种必然。”肖鹞飞说道。
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司长程子林也表示,这项改革主要是为了承认研发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直接作用,研发的成果直接进入到GDP和固定资本形成中来,这样对推动地方和企业更加注重研发投入和质量,体现创新的经济价值有很大帮助。
与国际接轨
核算方法的调整也是为了跟随国际市场的脚步,与国际接轨。2009年,联合国等五大国际组织就已经联合颁布了新的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国民账户体系2008》。其中,研发支出资本化便是新国际标准的重要修订内容之一。
“国际组织推出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也正是因为全球的经济结构都在发生变化。”温彬表示,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制度就要相应地进行调整。这反映出目前不仅仅是中国,全球各国都对创新与研发格外重视。
同时他指出,以前经济是粗放增长,统计上也只是计算整体的增加。但现在全球都在提倡转型,结构调整并且都格外注重研发。随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如果不加入统计,也不能客观反映经济增长状况。所以这也是从全球的统计规范角度进行的调整。“反观我国,我们也在经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与国际统计的核算制度接轨符合经济结构发展的方向,也能客观反映中国经济的实际状况。”
肖鹞飞认为,核算方法的改变,也是统计技术和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其实要想准确计算,我国有很多因素都没有加入GDP的计算中,有很多方面值得调整。比如,目前许多‘地下经济’都无法纳入到统计当中去,如果将目前的‘地下经济’都纳入统计,那么对我国GDP的影响将非常巨大。但这是统计与计算能力的一种缺失,是很难改变的。现在将研发的支出排除出去,既计算了科技研发的价值,也保证了统计的完整性。
“GDP反映的是一国在一段时间内实际产生的价值,或者说创造出的价值。但是受到统计能力的影响,或者技术方面的限制,有些没有办法纳入统计。以前的科技研发就因为没有办法将其价值具体化,而作为了中间消耗。因为科技研发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的价值很难确定。现在我们对其进行评估,也可以纳入统计。”肖鹞飞补充道。
不会拉高二季度GDP
核算方法进行改革后,首先从表层上来看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GDP数值上的修正。由于新的核算方法将能够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由原来作为中间消耗,修订作为固定资本形成,所以GDP的总量和增速都产生了变化。
由于GDP产生了数值上的变化,这让许多人误解了统计局进行改革核算方法、修订数据这一系列行为的目的。不少人以为,修改算法是为了让经济增长完成预定的增速指标,以此来给经济发展增强信心。
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修改后的新数据显示,GDP总量的增加的确较为明显,但经济增速的变化并不大。调整后,2015年GDP增速仅仅提高了0.04个百分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便是2005至2015年十年间的年均GDP增速,也只提高了0.06个百分点。专家解释,是由于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很小,研发支出与GDP的增速差异并不大,因此其对GDP增速的影响十分有限。
而对于下一个季度的GDP增长是否会因此更快的质疑,专家表示否定。
温彬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的核算方法对马上公布的二季度指标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只是会对GDP进行重新计算,即使总量可能会与以往有所不同,但增速依然不会有太大变化。而且,我国GDP的增加是客观发生的事实,不会由于主观统计与表述的问题而产生客观的变化。
肖鹞飞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表示:“确实有部分人认为此举是为了拉高GDP,而根据统计局的测算,增速相差不大,也确实印证了不是出于此目的。二季度的指标也不会因此而升高。”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提到,总的来看,这项改革对GDP增速的影响不大,对GDP走势和趋势判断也不会有大的影响。因此,并不存在统计局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而调整核算方法的问题。
产业结构与GDP总量料将调整
数据显示,核算方法的改革对GDP的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家统计局表示,改革后,我国产业结构有所变化。如2015年,我国三次产业比例由原来的9.0∶40.5∶50.5,修订为8.9∶40.9∶50.2,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略有提高,第一、第三产业占比略有下降。
对此,温彬表示,这可能也与科技研发在第一、二、三产业中占比不同有关。可能由于第二产业中研发投入量较大,此前统计中成本扣除较多,现在将其转化为固定资本,就增加了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量。
此外,核算方法的改革对各地区的GDP总量统计也有影响,有分析指出,未来各地GDP总量将有较大调整,原因在于各地研发支出的比例大不一样。如以《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为例,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陕西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分别是5.95%、3.64%、2.54%、2.37%、2.26%、2.07%。但是很多中西部省市区研发支出比例很小,有的甚至接近于零投入。
也有专家认为,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后,会对各省会的经济发展起到新的指挥棒作用。按照新标准,科技投入较大的城市经济总量增加快,而科技投入小的地区GDP增加较小,未来各地将采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