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看宇宙浩瀚,那里可也藏着你的梦?
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暨“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来临之际,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永远的东方红”云展览将于4月24日在国家博物馆云展厅开幕,当日20:00在云端举行开幕式暨导览直播。
守候“云展览”开幕式&导览直播,守候天空中那颗闪亮的星,为“东方红一号”卫星庆祝50岁生日,邀你一起拥抱星辰大海。
仰望天空中那颗闪亮的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50岁啦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从太空传回了《东方红》乐曲。
“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后,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视频来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01:53)
“东方红一号”卫星直径约为1米,重173公斤。“东方红一号”卫星由结构、温控、能源、《东方红》乐音装置和短波遥测、跟踪、天线等分系统及姿态测量部件等组成。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至今,“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飞行。伴随着《东方红》的乐曲,一起重温50年前新华社向世界播发的一份电文:
“新华社四月二十五日讯:一九七〇年四月二十四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四百三十九公里,最远点二千三百八十四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夹角六十八点五度。绕地球一周一百一十四分钟。卫星重一百七十三公斤。用二〇.〇〇九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50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进入太空。至今,仍在空间轨道上飞行。然而,它并不孤独。
“永远的东方红”云展览
背景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增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以及原子弹、导弹(并称为“两弹一星”)的研制历程中,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了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孕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并在后续工程实践中不断传承和发展,为中国航天不断攀登科技高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永远的东方红——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云展览在回顾“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历程的同时,展现“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年来,中国空间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生动阐述在重大工程实践中不断传承发展的航天精神的内涵,旨在激励全国人民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姿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不可错过的六大理由
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一起,仰望星空,拥抱星辰大海,圆个航天梦、太空梦;
足不出户,虚拟遨游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次在本馆没有实体展览,完全在虚拟展厅倾力打造的云展览,在“卫星”造型云展厅领悟太空探索的魅力,与卫星、火箭模型进行三维互动,更有H5小游戏等趣味体验不可错过;
重温中国探索太空的第一步,当夜幕降临,在“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入太空的时刻,围观云展览开幕和5G导览直播;
为“东方红一号”卫星庆祝50岁生日,让至今仍在太空中飞行的它不孤单;
回首五十载,感受航天精神,看我们如何一步步绘就并实现着一个个航天梦;
宇宙探索无止境,空间站建设、火星探测、小行星探测、月球科研基地、载人登月……一起随着航天强国蓝图脉动。
资料:中国航天日
经国务院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020年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
2020年“中国航天日”的活动主题是:“弘扬航天精神 拥抱星辰大海”。
(原题为《国家博物馆携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开“云展”,邀你拥抱星辰大海》)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