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绰号KK,是世界著名科技杂志《连线》的创始主编,因其1994年预言未来科技发展的传奇著作《失控》而轰动互联网界和科技媒体,被人们誉为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之后他的一言一行几乎都成为了互联网发展的风向标。
KK来了,他现身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与来自全国各地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的学者、企业家,和KK的拥趸们济济一堂,共同参与了在王田苗教授主持下的跨界对话,对话共分三部分:
(一)科技改变世界,它像万有引力的重力一样是一种必然吗?
(二)当前人工智能最先可能在什么领域突破应用?为什么服务机器人一直没有爆发?
(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给社会或人类,会带来灾难吗?混乱、失业、恐惧?
科技日报社记者史晓波受邀聆听了专家们热烈有趣的探讨并记录整理
一、科技改变世界,它像万有引力的重力一样是一种必然吗?
“必然”是凯文·凯利提出来的,无论从社会发展的趋势,媒体的报道,以及产业和各个国家的分析,人们都认为这五到十年的科技浪潮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就像凯文·凯利形容的,它像重力一样必然而然。
KK三本书《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和《必然》,知道他很早就提出了一些预见性的理念,例如1984年网络国度、1987年无线即通讯、2009年共享经济等,王田苗教授在表达了对KK的欢迎后直接进入了主题探讨。
王田苗问:现在科技浪潮是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生物技术、机器人、物联网等等。它们的交错融合确实在改变着我们的产业和社会生活,它们一定是必然的趋势吗?
曲道奎认为已经处在一个智能时代突破的前夜,典型的像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具备了通往智能发展的基本技术条件。机器人作为一个平台性技术,它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化等等充分集成在一起,包括制造业,是在向工业4.0的智能制造发展,它不仅是机器换人这么简单,而是整个制造模式的改变。服务、医疗、健康等领域也将要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这个浪潮会改变我们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包括我们的社会形态。”王田苗赞同道。
甘中学谦虚地说,在对未来的预测上凯文·凯利是专家,他认为:“随着大数据的出现,更多知识信息的涌现,一个人终其一生也不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为此人体之外的AI就发展起来了,生物人类的体外技术发展越来越高级,其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吴旭认为到今天为止,科学已经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了,政府、经济、法律都在关心与推动。还没有哪个时代能像今天这个时代一样在未来二、三十年间将科技发展得如此迅捷,它应该是社会各界从市场的角度与科技互动发展的结果。
“当新的技术、新的AI和机器人在发展中迎面向你走来时,你会大吃一惊。”KK相信趋势不可避免,冲突也将不可避免。他指出,整体来看会有很多新的问题产生,也许会有51%是好的,49%是有问题的。但是如果你只关注机器人发展带来的坏处就比较片面了,因为它仍有两个百分位会更好。几十年后我们会发现如果没有AI和机器人,人类在这个世界将很难生存,就像我们今天不能没有电与互联网一样。关于AI对社会的影响,我持乐观态度。他说:因为最终我们会在变化发展中受益。
王田苗总结说,任何技术都不可避免存在负面因素,只要利大于弊,人类在发展中就会逐渐克服问题。
王田苗问:我们很多企业做战略规划,往往会被诸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机器人、基因、人工智能等等一些新名词牵着走。那么究竟是这些技术交错融合的推动了社会发展?还是人工智能作为科技浪潮的引擎,AI带动了机器人、物联网、新能源、云计算的发展?
KK认为, AI绝不是独立发展的,未来一定是个多元融合的世界,不是集中到一个点,而是分向的,或者说是多向的发展。许多旧的科技依然会被沿用,但会加入进新的元素,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比方尽管有无人车的出现,自行车也不会被淘汰;人们可能还喜欢用手机和屏幕,只不过新的屏幕也许会在他们身上被研究出来。将会有更多新的AI,更多新的软件,会有越来越多新的东西迎面走来。
甘中学的看法略有不同,“在技术上,一个时代肯定会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蒸汽机的发明不仅推动了火车,还推动了纺织革命,德国由于蒸汽机的革命使它成为了世界的霸主。互联网的出现,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苹果机,让美国几乎称霸世界很多年,很明显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力。
当人工智能到来的时候,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算法,但人工智能确实是智能这个领域的内核,有了这个内核你才能做传感,才能做预测、才能发展,我倾向认为,未来人工智能是一种推动力,是一种主导的力量。
KK继续表示:人工智能是个促进者,没有AI就没有虚拟现实,没有AI就没有基因技术。AI像电一般,可以理解它是便宜的能量,到处都有。能量驱动了交通、工业、农业等各领域的发展,甚至机器人。
王田苗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技术先交错发展,未来AI会变成一种使能技术,它的发展会像现在互联网,无处不在。”
(上图为凯文·凯利在与中国机器人专家们进行闭门研讨,左1甘中学,右1王田苗。)
二、当前人工智能最先可能在什么领域突破应用?为什么服务机器人一直没有爆发?
拥有人工肌肉组织、像人一样大小的类人机器人从发明制造再到进入人类家庭至少还需三十年。KK耸了一下肩说道:“因为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将它发明出来”。在5月16日的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凯文·凯利预言服务机器人进入家庭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王田苗问:人工智能近三、五年应该爆发的热点在哪里?率先爆发性成长和应用的主要领域在哪里?
KK指出,人工智能的训练就像神经,需要大量数据练习。所以,有大数据的地方就是发生AI变革的地方。像金融领域,像亚马逊那样的网络零售业大型公司;娱乐游戏业也是,还有医疗,因为有大数据,不是小的数据。在金融领域已经有所影响了,我把我的投资就投在了人工智能金融领域。
那么农业、制造业呢?田苗问。
KK肯定地回答:农业会发生,可能会有未来,但不是最先发生的,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大数据。谈到制造业,KK反问:制造业的数据在哪儿?零售业有很多数据,制造业没有。未来会有,但不会最先发生。
甘中学和曲道奎认为人工智能应该首先在大数据、强数据方面发展,以及在知识的加工、语言的交互中,人工智能重点突破的对象是它们。
KK强调,大数据的多寡决定了谁先胜出,人工智能渗透进家庭和社会,是人们交往必备的工具和手段。
王田苗问:现阶段发展已经有了自动吸尘器机器人、教育机器人、陪护机器人、无人机拍摄、平衡车、仿人形、医疗机器人、无人车等等。1954年美国发明机器人,1997年日本本田推出了仿人机器人,2007年比尔盖茨预测未来家家户户都有机器人,那么家家都有机器人,这个时代什么时候能到来?
曲道奎对此不太乐观,他说,现在无论是搞机器人研发,还是搞投资,都把服务机器人作为未来没有天花板的一个巨大市场。实际上十年前日本就制定了一个未来60万个家庭使用机器人的计划,后来韩国也搞了一个服务机器人进入家庭计划,那么现在呢?
他指出,服务机器人进入到家庭面临两个问题,首先刚需不明确,目前服务机器人进入家庭几乎还不具备作业能力,仅有一些娱乐内容,连锦上添花都算不上;另一个问题是2C机器人进入家庭面临网络安全性问题,它必须依附在网络上,否则就没有成长力,这是物联网安全的一个巨大问题,你家有一个服务机器人,但在网络安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白送给你都不敢用。
王田苗教授接过话题说,据了解,很多人都期待着机器人能够在聊天、陪护和私人助理方面对生活有所帮助。亚马逊、谷歌、腾讯都在加大这方面的研发力度。
曲道奎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机器人若没有躯体,只有灵魂,这个人就不是我们物理的人了,我们谈未来的服务机器人是可以移动的,它一定要能自如的动作,没有这两个功能,就无异于我们目前使用的电脑。
KK说,自动开启的车是我们最初理解的机器人,它有足够的电量可以自己开动起来,做出自己方向性的选择;在我们周围其实有很多机器人,但我们并不认为它是一个“人”,那些带轮子的不应该算机器人。KK反问:机器人的能量从哪里来?我们人类是很节能的,仅需要0.25匹马力,而机器需要几百匹马力。我们要么做出足够能量既小巧、又安全的电池给机器人,要么做出的机器人只需很少的能量,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你是说服务机器人进入家庭会慢一些,人工智能会更快?” 王田苗问。
KK点头:是的,软件可以,硬件很难,需要能量。
机器人之所以用了很多能量是因为它的电脑逻辑是基于0和1的,而人类不是。做同样的决定,人类不需要做计算,他们之间逻辑不一样。甘博士认为,当我们发明电脑不再用0和1的逻辑做决定时,机器人就可以减少很多能量消耗了。
KK表示,拥有人工肌肉组织、像人一样大小的类人机器人从发明制造出来再到进入家庭至少需要三十年时间。他耸了一下肩说道:“因为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将它发明出来”。
(KK和机器人专家在座谈,右1为本届峰会主席团主席国家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先进制造处刘进长研究员,右2为王田苗教授)
王田苗教授饶有兴致地继续提问: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是什么关系?人工智能是大脑的一部分?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载体?你怎么定义?
“AI是智慧的一种人工能量” ,KK认为人工智能将无处不在,就像电一样便宜。AI会有无数,一些AI会在机器里,更多的AI则有另外的表现形式,比如云。 他总结说,AI会在你的手机里,AI有的很小,有的很复杂。当我们把AI放到机器里,就是机器人,进入机器里的AI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AI这个词后面应该加复数S,会有成千上万种,就像不同种类的动物和植物。王田苗点头赞同:广义上AI大于机器人。王田苗问:智能汽车正在从两个角度突破,一个是新能源,一个是无人驾驶。目前汽车交通运输形式会不会彻底被颠覆?未来手机会不会消失?
凯文·凯利指出,毫无疑问,无人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现在已经有试驾无人车了,但并不是每一辆车都会变成无人车,世界上许多地方我们还无法抵达,无人车也开不到那里。估计未来会有70%的车被替代,而现在的问题是你在无人车里做什么?未来我不再愿意带手机,也不愿携带任何东西,但我依然可以与人随时顺畅交流。这样的“手机”最好可以帮助我识别出任何一个人,理解我的需求。所以未来我的梦想就是什么东西都不用带,口袋里面是空的。我的环境、我的衣服、我的眼镜会变成我的计算机、我的手机,我可以随地截取一些平面变成我的屏幕,变成我的交互工具,这是我对未来通讯工具的展望。
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给社会或人类会带来灾难吗?混乱、失业、恐惧?
如同彗星撞地球概率会非常小一样,霍金、比尔盖茨、马斯克他们害怕会有一些超能的机器人来控制人类,他们担忧会有灾难性的后果。凯文·凯利说:“关于机器人控制人类,我认为不是必然要发生的,虽说可能性大于零,但还是不太可能发生。”KK在与我国4位顶级机器人大咖对话中阐述了他许多深思熟虑的观点。
王田苗问:“你在书中有一个观点,人造的东西会越来越接近生命体,人的生命也越来越工程技术化,是什么理由你对未来的趋势有这样的思考?”
KK回答:“人和科技起源于同一生物学,这是我对科技的理解。在科学技术日趋复杂的时候,我们会趋向于运用同一生物学原理。例如网络用防御系统对待病毒,就像我们用免疫方法治疗机体的病毒一样。不是机器人会更像人类,而是机器人会更有生命。”
“按照你的判断,人类社会与物质社会之间有一个类生命体,是生物—机电—人工智能的社会?”王田苗教授继续发问。
KK解释到:我们还会是人类,机器也依然是机器,会有一些人想要成为一半人,一半机器。有些人不愿改变他们的肉体,有些人想明天就改变。未来会是一个混合体,不仅只有人类或机器,还会有混合体。
王田苗问KK:“未来机器人会成为平等于人的生命体吗?”
KK认为那是一个太遥远的话题,也许会发生,但会很慢很慢。他把话题拉回来,我们说说现在吧,半人半AI将会是最厉害的,就像半兽人。你看最厉害的国际象棋选手不是人也不是AI,而是半人半AI。因为AI和人的思考方式不同,当我们有了两种不同的思考,就会很强大。也许还有其他种类的AI和人结合,可能会更强大。当然会有一些文化、情感、伦理和哲学的问题,这些人类现在还没有想明白。
王田苗问:由于科技的发展,人的需求,会出现一个人机共融的中间体,或者说人机混合体。例如我用机器把自己的心脏换了、眼睛换了、上肢换了。那么这个人机混合体有没有定义?
吴旭认为这样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科技问题了,它涉及到社会学、道德伦理学的问题,范围更广泛了。他相信今后总有一天会进入到这种状态,但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曲道奎指出,机器人伦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人们已经将机器人三定律扩展到六、七条了,其中后面就有对未来人的定义,你是一个自然的生物人,一个机器人,还是一个机器与人的混合人。中国有一个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也开始关注面对未来机器人的伦理道德规范研究,要专门搞一个小组,要吸纳社科院关于人文道德伦理的一些研究专家参加。
KK表示赞同,指出随着科技和网络的发展,如果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将会对人类十分有益。
王田苗问:由于技术的发展和推动,会不会真的让更多人最后没有工作?像司机、交易员、医生、教师?
KK认为,人被机器替代的是那些基于安全、效率、重复的工作,也许卡车司机会被机器人代替,但开车上山,还需要人来驾驶。X射线诊断会交给AI,我们需要AI来快速诊断,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快捷的医疗。KK形象地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100年前,75%的美国人是农民,如果允许让我们回到100年前去对那些农民说,未来你们都没工作了,他们一定会问我们还能够做什么?我会告诉他们可以做网页设计师、可以做瑜伽教练、可以机器维修……是的,未来AI和机器人会让我们发明很多新的工种,只不过我们现在还不太确切地知道。甘博士比较乐观:人活着干什么?是想干自己感兴趣的事,做一些有创意的事。你不愿意干一些重复的工作,就由人工智能替你做,将人解放出来。AI的算法、设备、大数据的处理等等又会给人们带来新的工作机会。
曲道奎的观点跟甘中学博士略微不同。他认为就业和失业基本上是工业3.0以前的概念,人为什么要就业,就业主要目的就是解决人类的生存与生活费问题。这一次人工智能的革命肯定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但肯定还会有一大批人失业。技术红利完全可以替代过去很多需要人类来做的事情。而人类的劳动强度和工作时间都会因此大大减轻和缩短,这肯定是一个趋势,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吴旭表示只要心不失业,就一定不会失业。以前我们七天工作,现在五天,互联网时代已经将我们的生活状态改变了,或许以后我们只工作3天。
王田苗问:霍金等物理学家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抱有一种恐惧,因为在他的很多发言中都表示觉得科技迭代更新和繁殖速度太快,而自然界里面的繁殖却需要漫长时间。KK你同意霍金的看法?
KK摇头表示:我认为彗星撞地球的话概率会非常小,而霍金、比尔盖茨、马斯克他们害怕会有一些超能的机器人出现来控制人类,他们担忧会有灾难性的后果,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忧虑呢?关于机器代替人类,我认为不是必然要发生的,虽说可能性大于零,但还是不太可能发生。
最后,王田苗问:中国与西方相比,中国在哪些方面能更好地推动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
几位大咖一致认为,在市场需求上,中国有巨大的优势,有最好的应用场景和市场;因为资本的活跃,在资源创新领域也很有活力。我们的劣势在技术的积累上,创新刚刚起步。但中国人实干精神强,到2020年,中国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创新大国,在某些特殊领域,我们与世界相比也许有一些差距,但是在大部分领域我们会有一个创新的爆发点,赶上去。
甘中学强调:人工智能时代是华人的时代,现在全世界做人工智能的华人占43%,中国人的聪明毋庸置疑。中国人讲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因此21世纪一定是中国人的世纪。
在座的机器人专家们一致认为,从现在起到2049还有32年,正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相当于30年的预测。未来的世界在科技驱动下一定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切皆有可能。即是渐变的,也是突然的,但一定是深刻的。那时手机应该会被机器人替代,汽车应该是两栖或者三栖的,可以飞,可以下水。未来应该是人和机器人共享的社会,而所有这些变化都围绕着人的健康、出行、交流以及食品展开,这四方面变化的融合就是未来科技,我们相信这种变化对社会和人类是健康和正义的。
凯文·凯利与参加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闭门讨论的部分专家们合影留念。
对话嘉宾:
凯文·凯利(Kevin Kelly),他被称为未来科技预言家、互联网预言家等,被看作是“网络文化”(Cyberculture)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他是美国《连线》(Wired Magazine)杂志创始主编,也是《全球概览》杂志(The Whole Earth Catalog)的编辑和出版人。
王田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原国家863机器人技术主题“十五”、“十一五”专家组组长,雅瑞资本与真格基金科技首席顾问。
渠道奎,中国机器人第一股-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公司总裁、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组长、国家863专家、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博士生导师、中国机器人技术创新联盟主席。
甘中学,国家“千人计划”首批特聘专家,是智能制造与能源系统工程的跨界专家,早年在ABB自动化领域做全球首席科学家,2015年起担任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十二五”863计划专家。
吴旭,启迪创投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