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诚财经网()2月27日讯
事关亿万百姓“养命钱”的养老金,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近日一则关于养老金入市规模过低的消息,引起各界关注。

人社部基金监督局局长唐霁松指出,目前养老金委托投资规模只占基金累计额的15%,占比过小。未来要推动养老基金投资运营规模不断扩大,逐步扩大养老基金投资范围。
截至2018年底,全国17个省区市养老金委托投资的金额为8580亿元。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超过5万亿。
这则消息同时也打破了三年前官方的美好预期。2016年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正式启动。彼时,业内预计用于市场化运营的养老金可达2万亿。
无奈理想丰满现实骨感,8580亿的现实与2万亿的预期相去甚远。
养老金入市规模仅占15%,余下的85%在何处?据唐霁松透露,还有大量的养老金存在银行或购买国债。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金保值增值的风险也在加大。
“沉睡”的养老金
国家为何鼓励养老金入市?其实,养老金入市的背后逻辑是为了让大量长期“沉睡”在账上收益过低的养老金,实现更充分的保值增值。
根据唐霁松介绍的情况,目前除了少量养老金入市,大部分养老金还长期“沉睡”在银行储蓄账户,其收益主要来自银行利率。
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曾进行过测算,若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基准,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养老金贬值了近千亿元。
在受到“躺着贬值”的诟病后,国务院在2015年8月正式发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鼓励地方养老金进行投资运营,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
按理论来说,养老金结存越多,贬值风险就越大,再加上有了国家政策加持,地方政府应该更有动力将养老金用来投资运营以实现保值增值,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地方对养老金入市的意愿并不强,这是为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