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5月31日电 (王秀莲 李小波)“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食用菌研究室主任、路等学的入“蘑”之道可以上溯到他在甘肃农业大学食品卫生检验专业读书时期,初步认识了食用菌。
在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老师的“致学”精神感染下,开启了追求学术研究的梦想。1988年路等学从甘肃农业大学草原化学教研室调入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后,从此与“食用菌”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的他还是一名风华正茂的青年,一头扎入食用菌的研究中,迈开了走向“蘑菇人生”的脚步。
30多年间,路等学对食用菌简直着了迷,对菌种的繁育和食用菌的生产如母亲对婴孩的呵护一般操尽了心。今天,回首一路走来的人生经历,可谓“一路一蘑菇”,充满了“一菇一世界”的精神理念。
其中,食用菌种类很多,诸如平菇、金针菇、双孢蘑菇、黄蘑菇(黄绿卷毛菇)、香菇、杏鲍菇、茶树菇、羊肚菌等等,都是对人类身体极具营养价值的健康食品。
食用菌生产是连接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的节点,在循环农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食用菌的规模生产无疑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又一途径,工厂化加工生产也将成为地方经济可望开源增收的支柱性产业。这是令路等学痴迷于“蘑道”的根本原因。
他说:“传统蘑菇种植产量小、品种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经济效益较低;应该选育适合本地特点的菌种和栽培技术。”使食用菌研究、菌种繁育、食用菌生产销售、加工再销售成为一条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从而造福菇农,助推地方经济发展。让菇农富起来,让食用菌产品成为农民脱贫的宝菇。”
2018年,路等学承担了甘肃省委组织部重点人才项目,组建了“西北特色食药用菌研究团队”。为了向甘肃省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研究人才和技术支撑,作为团队的带头人,他把年轻人的成长放在心上,时刻关注。
当年轻人在生活中或者是工作中出现问题时,他总是热心的去帮忙解决;经常鼓励年轻人在工作中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技术;还通过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对他们进行帮、学、带,大大提高了团队成员的科研素养;但对年轻人的研究与试验环节却要求非常严格,总是告诫他们:“试验笔记一定要认真记、按时记、详细记;总结时省力省时,试验结果就依据准确;得出结论就正确。”在他的悉心教诲下,团队一名 “陇原学者”成员回到定西原工作岗位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现已独立承担省级项目。(完)